您好,欢迎光福建省电力行业协会信息网官方网站!
还不是网站会员?马上申请网站会员

本站站长、主编:胡建旗 责任编辑:网站管理员林丽莺(0591-87024150传真87024060, 欢迎联系咨询)。

本部动态
您所在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本部动态

用“心”防“疫”守护万家灯火——电网企业应对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

作者:张勇   时间 :2020-02-13   浏览:525

 一、引言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报告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被证实为由2019-nCoV病毒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COVID-19,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简称“新冠肺炎”。因恰逢农历春节前的人口大迁移等因素,导致发病水平迅速升高,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20年1月20日,我国将新冠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传染病预防和控制。

疫情发生后的特殊时期,电不仅代表光明和温暖,更代表的是信心和希望。电网企业作为所在地最大的公用事业企业,第一时间启动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按照“对内保高效运转、对外保可靠供电”的要求,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坚强支撑,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充分彰显了电网企业的责任担当和“大国重器”的良好形象,守住了抗击疫情的电力防线,电亮了人民群众的万家灯火。

广大电网员工舍小家、为大家,放弃春节假期,挺身而出,坚守岗位,奋战在保电和防疫的第一线。保电“特战队员”战斗在离疫情最近的医疗机构、隔离点、发生确诊病例疫区等重点位置;调度运维值班员工被集中“隔离待班”;后勤部门的员工夜以继日提供了周到的保障服务;无论是内部办公还是对外抢修,电网员工的对外接触面、暴露面大大增加。新冠肺炎疫情由于传播迅速广泛,持续时间未定,尚无特异性治疗,给生命健康带来巨大威胁,引发部分员工个体的一些负性情绪,继而可能引起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症等心理危机的发生,这些负面心理将给电网企业防控疫情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2020年1月25日(农历正月初一),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专题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1月26日,国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下发《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的通知》(肺炎机制发〔2020〕8号),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疫情防控整体部署。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指出,“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疫情防控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大爱情怀,为实施心理干预、用“心”防“疫”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二、心理危机

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生活,总会接收到各种各样的情境变化的刺激而引起主观的评价,同时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生理的变化。这种反应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适应能力,就会引起心理和生理平衡的失调,称之为“心理危机”,也称为“应激反应”、“心理应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别是重大疫情的威胁性、紧迫性、震撼性和后果不确定性,是造成个体心理应激的根本原因。

(一)认知异常

事件发生后,当事人个体会表现出求生、自保的本能,产生抵触集体意识和互助合作行为,人际关系会受到影响。

异常表现

偏执

当事人高度警觉,否认或抱持侥幸态度;看问题狭窄、偏激、认死理,平时理智的人变得固执、钻牛角尖,蛮不讲理;也可能表现为过分自我关注,注重自身感受、想法、观念等内部世界,而不是外部世界;有的反向形成莫名其妙的“无所畏惧”或“胆大包天”。                

灾难化

强烈的应激却会使当事人出现意识蒙眬、意识范围狭小,注意力受损,记忆、思维、想象力减退等负面的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过度夸大应激事件的潜在和消极后果。                

强迫思维

当事人的脑子里反复回想与疫情相关的事情,越想摆脱,越难以控制,导致自己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此外,还可能出现绝对化思维(非黑即白),选择性关注消极信息,敏感多疑,选择性遗忘等。                

(二)情绪异常

原因分析

焦虑

当事人最常出现的情绪性应激反应,是人们预期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时所表现的紧张、担忧等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们的警觉水平,伴随焦虑产生的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可以提高人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应对能力,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但如果过度或不恰当,就是有害的心理反应。                

恐惧

当事人表现出的一种遇到灾难时惊慌害怕、惶惶不安的情绪反应,因为没有信心和能力战胜危险,急欲回避或逃跑。                

抑郁

当事人表现出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孤独、无助、无望等情绪状态,伴有失眠、食欲减退等身体不适感,严重时甚至有悲观厌世的想法。                

愤怒

当事人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而引发,多伴有攻击性行为。                

当事人表现出因“疑病”产生恐惧,忐忑不安、心神不宁,表现为小病也不敢去医院,或者听到有关报道心惊肉跳,反复就医;情绪抑郁,看不到希望,感到悲观,想哭,怨天尤人,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还有可能出现过度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情感低落、焦虑不安、怀疑易怒、悲伤忧郁、孤独自责等状况。

(三)行为异常

伴随心理应激反应,人们的外在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异常表现

逃避与回避

当事人可能出现逃避检查与治疗、摆脱隔离环境等情况。                

退化与依赖

当事人健忘,感知迟钝、注意力不集中且转移困难、判断失误、思维极端且混乱、工作效率降低;需要时时处处依靠别人的照顾而放弃自己的努力,希望获得别人的同情、支持和照顾,以减轻心理压力和痛苦。有的人拒绝见人、害怕社交、易自责或怪罪他人、难以付出信任等等。                

敌对与攻击行为

当事人可能出现敌意、谩骂、憎恨或羞辱他人,也可能出现拒绝就医等情况。                

无助与自怜

强迫症状表现为反复洗手,反复想象有关“新冠肺炎”的严重后果,为此痛苦;当事人表现为听天由命、消极被动的行为状态,独自哀叹,缺乏安全感和自尊心。                

(四)生理异常

表现为当事人神经功能紊乱,例如出汗、口干等,爱发脾气;躯体化,感到无力、疲乏、胸闷、憋气、心跳加快、胸闷气喘、感觉呼吸困难、食欲不振、头晕恶心呕吐、身体紧张、睡眠障碍,失眠、噩梦、疲惫、甚至休克。

以上都是新冠疫情期间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不同的人群在疫情发展中会面临不同的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

与电网企业相关的员工心理应激还有:长期过劳引发的身心疲惫、情绪压抑与耗竭;面对不理解时的绝望孤独与悲愤;长时间无法回家,对家人的愧疚;对自己和家人患病的担忧;对疫情何时是尽头的不确定感;面对保电要求高、物资采购难、报送信息急等可能追责的恐惧,引起的情绪压抑等等。

 

三、干预措施

每一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伴随着心理的“疫情”。根据2020年1月26日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单位和个人都必须及时调整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重点,主动实施心理干预措施。

(一)单位层面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单位对外要加强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沟通联动,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对内要紧密结合实际,落实公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应急预案要求,实施网格化、地毯式管理。心理危机干预需要与解决实际问题、思想工作、医疗救助、日常管理相结合,考验着单位的应急管理能力。

1.完善体制

单位要科学把控形势,准确研判疫情,按照公开透明、规范有效的原则,根据“职责明确、行为规范、科学高效”的原则,成立应对疫情工作领导体系,组建专业化的心理危机干预小组,分析员工心理干预方面的需求,协调心理干预服务的内容,监控心理危机干预实施并提供后续专业支撑。设立心理援助专项基金,做好心理援助的预算,保证心理重建得到足够的物资保障。

2.分类干预

心理干预的目的是缓解负性情绪,帮助当事人恢复心理平衡,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心理创伤。单位要随时掌握受疫情影响的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动态变化,及时识别高危人群,避免极端事件、群体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根据受疫情影响的程度,专业、有序地针对不同人群分别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疏导与心理健康宣教等服务。

人员分类

干预措施

第一级人群

新冠肺炎确诊当事人(住院治疗的重症及以上当事人)                

由专业机构实施心理干预                

第二级人群

定点隔离医学观察的轻症当事人(密切接触者、疑似当事人)                

由专业机构实施心理干预                

第三级人群

在一线参加疫情应对的保电支持人员,如现场指挥、组织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等                

个别员工需要危机干预、心理疏导                

第四级人群

受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的其他员工(含居家隔离人员)                

个别员工需要心理疏导;                

对大多数人进行心理健康宣教                

3.队伍建设

突发事件的应急心理干预必须注重专业性与科学性。单位要进一步调动本单位的心理咨询师和拥有心理学知识的志愿者等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加强与高校、医院等部门的合作,充实心理危机干预的后备力量。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调配制度,实现资源的最优整合,保证在人力资源方面得到充分、合理地利用。

4.正面宣传

单位要对官方发布、主流媒体提供的疫情信息进行及时、透明的公开,防止谣言扩散和恐慌情绪的散播;把镜头和话筒对准电力保障、工程建设、运维抢修等工作一线,充分运用网站、微信等平台,大力宣传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凝聚力量、鼓舞斗志。

5.关爱员工

单位要分级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的微信群工作矩阵,通过微信、视频等不见面的方式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工会组织要了解掌握员工存在的实际困难,特别是要及时关心慰问参与疫情防控一线保电工作的员工家属,做好后勤服务。

(二)个人层面

新冠肺炎作为一种传染性疾病突如其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情境,个体需要对环境威胁和危机挑战有一个适应过程。

1.正视疫情

病毒通过各种途径影响身体的健康,疫情则通过信息影响社会的健康。新冠肺炎疫情信息在网上爆炸式蔓延,真假难辨,此类碎片化的信息让人产生了时刻关注的欲望。情绪越紧张,欲望就越强烈,继而陷入“越关注越紧张,越紧张越关注”的恶性循环中。当事人过度沉浸在与疫情有关的负面信息流中,容易陷入应激状态,会进一步加重焦虑情绪,同时,还会降低认知功能,失去对有效信息的辨识力。因此,个人要理性关注和科学认知疫情,节制上网,警惕信息过载,避免因片面、不实、情绪化的疫情信息引起情绪的波动。

2.应对焦虑

焦虑本身并非坏事,短期内的焦虑,会使人的内在生理机能被激发。但是,当人处在过度焦虑的状态下,就需要尝试自我调节。与家人沟通、做深度放松练习、欣赏动听的音乐、体验令人愉悦的事等都可以暂时缓解焦虑情绪。另外,我们可以用“主动式休闲”充实自己,让自己动起来、忙起来,比如唱歌、下棋、看书、练书法、烹饪、学习新的技能等。在主动式休闲中,每个人都会产生专注忘我的体验,分散对疫情的注意力,体验到内心的宁静,对冲疫情带来的焦虑感。

3.尝试接纳

个人可以尝试着接纳自己的情绪、生理反应,允许这些反应的出现,而不是否认和排斥。接纳当下发生的一切,积极的改变自然就会发生。如果急于摆脱自己的焦虑,可能无助于真实地改善焦虑的状态,反而容易形成“依赖”,建议在出现了焦虑情绪的时候,可以选择耐受这种焦虑,并等待其自然的平复,当反复耐受焦虑之后,同样的情境诱发的焦虑水平就会减轻。此外,也可以选择采用适度的宣泄或放松来缓解焦虑。一段时间的居家隔离会导致心情低落、难受,这是人面对困难处境或逆境时自然出现的一种反应,不要因此自责或怨天尤人,而首先要接纳它,并把这种痛苦升华为与病毒抗争的动力。

4.乐观放松

乐观的情绪、健康向上的心态,也是强大的免疫力。人的情绪往往受到认知方式的影响,当坏情绪来临时,告诉自己要停下来,避免负性情绪的互相叠加与强化影响。每个人可以通过安排一些活动来获得对生活的掌控和愉悦的感受。当悲伤、低落时,可以通过安排更加丰富的运动来防止情绪的进一步恶化。可以进行一些室内运动,伸展一下身体,走动走动,做一些平时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找寻其中的乐趣,以此来改善自己的情绪。可以尝试着让自己慢下来,听听舒缓的音乐,做几次深长的腹式呼吸,这样有助于身体放松,降低压力,改善不良情绪。

5.人际联系

家人的陪伴是重要的社会支持。为了阻断疫情的传播,相当一部分人居家隔离。此时,保持理性客观的心态和镇定、自信、乐观的情绪非常重要。当事人虽然身在有限的空间内,但是内心要与外界保持连接。建议每天至少保持1次与家人或朋友的联系,以获取理解与支持,汲取温暖和力量,即使是5分钟的问候,也有支持的作用。有时候,主动打电话给予别人支持或者打电话求助,都是帮助自己改善情绪的好办法,不要因为不好意思而阻断了爱的连接。

6.寻求帮助

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系统,人的健康状态受到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如果不良情绪情况持续两周以上仍不能缓解,或者感到越来越严重,会减弱肌体的免疫功能,因此需要尽快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

 

四、结语

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也是检验电网企业初心使命的考场,每一名员工都是防控心理危机的战士。我们一定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重要指示,以枕戈待旦、坚守阵地的状态,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协会介绍 - 公告通知 - 行业要闻 - 行业统计 - 政策法规 - 行业标准 - 行业刊物 - 会员中心 - 服务指南

主办单位:福建省电力行业协会 http://www.fepsa.com.cn  网站内容均属福建省电力行业协会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12 ~ 2022 www.feps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福州市茶园路68号  

备案号:闽ICP备05012432号-1       备案标识 闽公网安备35010202000681号